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青年力量正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大连艺术学院“文化传承先锋队”积极响应号召,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艺术的笔触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书写着属于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活动前期,大连艺术学院“文化传承先锋队”的队员们深入马庄村,参观香包大院并与村民交流,了解乡村发展历史后,便着手绘制同当地特色相关的主题墙绘。而团队非常有幸能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购买香包的房间进行墙绘绘制。
大连艺术学院“文化传承先锋队”的队员们聚集在休息室,围绕墙绘内容的讨论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自己的想法。经过讨论后,队员们拿起画笔,以墙为纸,以笔为媒,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的决心,开始了创作。他们先用铅笔在墙面上仔细地勾勒出底稿,确定香包图案及相关元素的位置。大连艺术学院“文化传承先锋队”的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专注于描绘香包的轮廓,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香包的独特形状,从传统的圆形、方形到别致的异形香包,每一个线条都饱含着对非遗技艺的尊重;有的则负责描绘细节,如香包上的刺绣花纹、五彩的丝线等,力求将香包的精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颜色的选择上,队员们精心调配,运用丰富的色彩来展现非遗香包的绚丽多彩。他们用鲜艳的红色、黄色来表现香包的喜庆与活力,用柔和的蓝色、绿色来体现香包的清新与雅致。为了让墙绘更加生动,大连艺术学院“文化传承先锋队”的队员们还运用了渐变、晕染等绘画技巧,使香包仿佛立体地呈现在墙面上。

绘制过程中,他们不时停下手中的画笔,退后几步,远观整体效果,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调整。经过数小时的努力,一面原本空白的墙壁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墙绘上,非遗香包的渊源历史被生动地展现出来,从古代的香包雏形到现代的精美工艺,每一个阶段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得以呈现,同时也勾画出了同学们对非遗技艺传承的坚实决心。


马庄村委会的院子里暖意融融,村书记带着几位村干部在即将离别之际专程赶来,将早早准备好的礼物送到我们“文化传承先锋队”每一个人的手中,队员们纷纷从书记手中接过这份意义非凡的礼物,满心欢喜。礼盒里静静躺着村民们亲手缝制的花布吉祥物,针脚细密处藏着无数个日夜的辛劳。这玩偶看着轻巧,捧在手里却分明觉出沉甸甸的分量——那是乡亲们把心意一针一线缝进布里的温度,是说不尽的淳朴与热情。

大家笑着接过礼物,簇拥着站在马庄村委会大院国旗下合影。镜头永远的定格在了这个幸福的瞬间。书记紧紧握着团队负责人的手,眼角带着笑意:“这些天可把你们累坏了!你看村里这墙绘,一笔一画都透着灵气,整个村子都跟着亮堂起来。这股子巧思,还得是你们年轻人啊!”阳光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真切的笑意,这礼物捧在手心早已超出了谢意本身,它是村委会与乡亲们沉甸甸的认可,是乡土情谊的温热载体,更是我们与这片土地结下的深厚联结——握住它,仿佛握住了一段双向奔赴的珍贵记忆,也握住了往后想起便觉温暖的牵挂。

此次三下乡之行,在每个人幸福的笑脸与不舍的内心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编辑/张天宁
审核/张天宁、王杨、李庆娜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