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挟着盛夏的热情,蝉鸣在枝头铺开最嘹亮的序曲。大连艺术学院服装学院“文化传承先锋队”队背起行囊,踏上“三下乡”的征途。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校企共建的"思政教育+非遗传承"融合发展大思政育人实践基地为平台,通过打造非遗传承与创新合作机制,将非遗项目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与实践环节。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更通过产学研协同联动,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落在潘安湖的小径上,我们怀揣着满满的期待,来到王秀英香包工作室。一踏入工作室,扑鼻而来的便是浓郁而悠长的草药香气,令人心醉。

非遗传承人王秀英奶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热情地邀请我们入座,并亲自手把手教导我们缝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选购的同款针棒香包。这种香包寓意深远,象征着身体、工作和学习的卓越与出色。在制作过程中,王奶奶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她与香包之间绵延数十年的动人故事,至今,她已与香包为伴七十余载。我们的香包在努力中逐渐成形,尽管它们无法与工作室中的精品相媲美,但那份亲手劳作的成就感却无与伦比。当我们将香包挂在衣襟之上,那缕缕香气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不仅有草木的自然清香,更有匠人精神的温度,以及文化传承的磅礴力量。徐州香包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王奶奶也荣膺为这项精湛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随后,我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孙歌尧的脚步,参观了这间充满创意与历史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墙壁上挂满了荣誉证书和获奖照片,彰显着其卓越的成就与认可。玻璃柜中陈列的各式香包令人目不暇接,既有传统的生肖造型,也有独具创意的“徐州元素”系列。


在体验非遗香包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这门古老手艺所蕴含的温度,更深切感受到了一位非遗传承人对于初心的执着坚守。此次实践活动令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守正创新,更离不开像王奶奶这样具备匠人精神的传承者。在返回的路上,香包散发出的淡淡药香不断萦绕在鼻尖,这香气似乎也携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芬芳,令人回味无穷。
编辑/张天宁
审核/张天宁、王杨、李庆娜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