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大连艺术学院“文化传承先锋队”队员们一行人来到了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参观香包大院。
队员们先是参观了马庄村村史馆,马庄村,这个有着独特发展历程的村庄,历史上曾以煤炭开采为主要产业。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便成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一车车煤炭从这里运出,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那一段辉煌的岁月里,煤炭产业撑起了马庄村的一片天。

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资源逐渐枯竭,马庄村也和众多资源型村庄一样,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但困境并没有击垮马庄村,2017年起,当地政府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矿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在一系列科学规划和不懈努力下,昔日煤灰漫天的煤矿区,一点点蜕变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如今,走进马庄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村容村貌,完善的公共设施错落有致,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村庄充满活力,这里已然成为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的示范点,实现了从资源枯竭型村庄到美丽乡村的惊艳转身。

马庄村以传统香包制作闻名遐迩,而香包大院则是该村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场所。在参观前,队员们就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式了解到,香包在当地已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如今更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地文化的瑰宝。
队员们满怀期待地走进香包大院,首先吸引他们目光的是展示厅。踏入展示厅,仿佛置身于一个香包的奇妙世界,各式香包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这些香包形状丰富多样,有活灵活现的生肖造型,每一个生肖都被绣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动起来;还有娇艳欲滴的花卉造型,细腻的针法将花瓣的纹理都清晰呈现。在色彩上,香包以热烈喜庆的红、生机勃勃的绿、明亮温暖的黄为主色调,选用质感上乘的绸缎面料,上面绣着精美繁复的图案,龙凤呈祥、喜鹊登枝等传统图案寓意美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凑近去闻,每个香包内填充的中药材散发出淡淡药香,这股香气不仅是香包的独特标识,更承载着传统中医文化的底蕴。此时,工作人员走上前来,热情地介绍道:“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展示厅,汇聚了马庄村香包制作的精华,大家看到的这些香包,都是村民们一针一线的心血结晶。

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再往前走,让我们回到那个意义非凡的一天,2017年12月12日下午,冬日的暖阳柔和地洒在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走进村里的香包制作室,屋内弥漫着中药材的独特香气,各式各样色彩斑斓、造型精巧的香包摆满了陈列架和桌面。村民们热情洋溢地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欣赏着每一个香包,不时拿起一个端详,口中连连称赞“真不错”“很精致” ,那专注的神情里满是对民间传统技艺的珍视。80岁的村民王秀英,这位香包制作的能手与非遗传承人,满怀激动地递上自己精心制作的中药香包,真诚地说:“习近平总书记,这是我做的香包,送给您!”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询问:“多少钱?我买一个,捧捧场。”王秀英连忙摆手,一个劲儿地表示不要钱,可习近平总书记态度坚决,坚持要付30元。最终,王秀英接过习近平总书记递来的钱,手都微微颤抖着,眼中满是感动与自豪。总书记接过香包,笑着说:“我也要为咱们这传统手艺出份力。”这简单的话语,瞬间让现场的氛围更加热烈,掌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购买香包的举动,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消费,更是对非遗传承的有力支持,对百姓致富努力的充分肯定,给马庄村的村民们注入了强大的信心,让小小的香包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金荷包” 队员们听闻,心中满是激动与敬佩。

随后,队员们来到制作工作室。一进工作室,便能感受到浓厚的手工制作氛围,村民们正全神贯注地缝制香包,手中的针线上下翻飞,动作娴熟流畅,显然是经过了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制作工序看似简单,却每一步都饱含着技巧与耐心,从剪裁出合适的布料形状,到用五彩丝线刺绣出精美图案,再到小心翼翼地填充中药材,最后细致地缝合边缘,每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队员们仔细观察,发现每位制作者都有着自己的专长,有的绣工出神入化,绣出的花朵仿若能引来蝴蝶;有的精通造型设计,总能构思出新颖独特的香包样式。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制作流程图,详细地说明着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这不仅是对新手的指导,更是对香包制作工艺传承的一种保障。

参观结束时,讲解员满怀自豪地提到:“香包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村民们打开了致富的大门,带动了众多村民就业。村里为了让这门传统手艺代代相传,定期举办技艺培训,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只要有兴趣,都能在这里学到香包制作的精髓。同时,我们还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让马庄香包走出徐州,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手艺。”队员们听后,对马庄村香包产业的发展模式赞叹不已,也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编辑/张天宁
审核/张天宁、王杨、李庆娜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