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马庄村,夏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也迎来了一群特殊的青年人——大连艺术学院“文化传承先锋队”的队员们。他们带着对非遗文化的热忱,开启了这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而专为当地孩子们开设的扎染课堂,成了此行中最动人的一笔。
课堂设在村里的活动室,几张长桌拼在一起,角落里堆放着一沓沓洁白的棉布、五颜六色的天然染料,还有成捆的橡皮筋,像等待被召唤的魔法道具。当孩子们排着队走进房间时,眼里满是对未知的期待。“小老师们”早已换上轻便的围裙,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先把孩子们按年龄分成几个小组,围坐在桌旁。

一位队员举起手中的扎染样品,蓝白相间的花纹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古时候的人们没有复杂的机器,就用绳子捆扎布料,再放进植物染的颜色里,居然能变出这么多神奇的图案——你们看这个像不像天上的云?那个是不是很像田野里的小路?”她边说边展示着不同地区的扎染纹样:云南白族的蝴蝶纹灵动飘逸,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布上飞起来;四川自贡的盐井纹古朴厚重,藏着古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原本叽叽喳喳的房间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小老师”温柔的声音和偶尔响起的惊叹声。

讲完故事,动手环节终于开始了。队员们给每个孩子分发工具,手把手地教大家折叠布料,有的孩子性子急,刚折了两下就想蘸染料,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布对折再对折,用橡皮筋在边角扎出几个小小的结,嘴里不时念叨着“我要做一朵花”;旁边的小男孩则更大胆,把布团成乱糟糟的一团,扎得像个圆滚滚的粽子,还得意地跟同伴炫耀:“我这个肯定最特别!”
等待布料着色的间隙,“小老师们”端来装着原材料的盘子,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孩子们好奇地凑上前,用稚嫩的小手捏起一撮颜料反复观察,不知不觉中,传统工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就这样悄悄印在了他们心里。

十几分钟的等待仿佛格外漫长,当“小老师们”宣布可以拆橡皮筋时,孩子们的小手都有些迫不及待地颤抖。随着橡皮筋被一圈圈解开,原本被包裹的白布渐渐舒展,奇迹就在此刻发生:有的布上绽开了层层叠叠的“冰裂纹”,像冬日湖面的裂痕般充满张力;有的晕染出星星点点的光斑,仿佛把夏夜的星空拓印在了布上;还有的呈现出对称的几何图案,规整中透着灵动。孩子们脸上的骄傲藏都藏不住。
此次大连艺术学院“文化传承先锋队”去往马庄村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青年学子对文化传承的赤诚,一头系着乡村振兴中非遗的新生。当队员们带着满身草木香和孩子们的笑脸离开马庄村时,心里都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感悟:非遗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它藏在扎染布的每一道褶皱里,躲在香包的每一缕香气中,更活在孩子们惊喜的眼神和乡村振兴的实践里。

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青年人像这支先锋队一样,走进田野乡间,触摸非遗的温度;也会有更多乡村像马庄村这样,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当非遗与生活相遇,与发展同行,它便不再只是过去的记忆,更会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种,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路上,绽放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编辑/张天宁
审核/张天宁、王杨、李庆娜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