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感慨万千,提笔写下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焦裕禄,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是什么力量,让这位县委书记的事迹,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依然烙下不朽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原因,让人民对他的呼唤不曾停止,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他的精神大力倡导?

本次翻转党课的精神选自于大连艺术学院原创舞台思政剧《信念•青春》第二幕——焦裕禄,由2021级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预备党员高硕岳同学主讲,通过他的演讲,让我们深入感悟焦裕禄精神,凝聚奋斗力量。

首先,高硕岳简单介绍了焦裕禄,于1922年8月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参加工作,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后,带领全县人民进行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1964年5月因肝癌不幸病逝。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接着,通过观看大连艺术学院原创舞台思政剧《信念•青春》第二幕中的精彩片段,体现出了舞台上,焦裕禄在兰考县的身影逐渐清晰。风沙中,他带领群众与恶劣环境顽强斗争;困难前,他始终坚定地为人民谋幸福。那一幕幕场景,展现出他的无私与坚韧。他的鞠躬尽瘁,让党员对焦裕禄精神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焦裕禄对党的忠诚,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在兰考这片土地上点燃希望;他的为民情怀,像温暖的春风,拂过每一个兰考人民的心间;他的艰苦奋斗,是面对恶劣环境的利剑;他的科学求实,是兰考发展的智慧明灯;他的无私奉献,更是铸就了兰考精神的不朽丰碑。高硕岳同学的讲解,让焦裕禄精神穿越时空,在我们这代人心中深深扎根,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指引。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带着对兰考的牵挂离世,年仅42岁。临终,他向组织提出要求:“我们是灾区,我死后别多花钱,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我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这遗言永远激励着兰考人民。
焦裕禄以实际行动铸就“焦裕禄”精神,包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受此影响,兰考泡桐成林,风沙口变良田。2017年2月27日,兰考县脱贫摘帽,焦裕禄曾经奋斗过的兰考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其精神融入中华儿女血肉,在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永放光芒、永垂不朽!

最后,王雨晴老师针对近期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以此系列的党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习,党员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本次翻转党课的课堂中,焦裕禄精神犹如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每一位党员同学前行的道路,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这种影响将持续发酵,使服装学院党员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成为焦裕禄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光发热。
编辑/张天宁
审核/张天宁、王杨、李庆娜
浏览量:222